永利集团

【廉吏故事】为民兴利的清官张汉

2023-11-13 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
【字体:

张汉(1680—1759),字月槎,号莪思,晚号蛰存,云南石屏张本寨人,后移居石屏城内 。张汉身世书香世家,少嗜学,丹黄钩纂,博洽四库 。张汉于清康熙四十七年(1708)中举,康熙五十二年恩科取进士,殿试后,授翰林院庶吉士,升检讨,出任河南府知府,官居正五品 。乾隆二年(1737)补试列二等 。复授检讨,迁山东道御史,有直声 。

幼承庭训 刻苦攻读

张汉身世于官宦世家,其祖父张一甲是明末崇祯十三年庚辰(1640)科二甲进士;父亲张景宿是举人 。张汉天资聪颖,又身世于书香仕宦之家,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。

张汉幼承庭训,刻苦攻读,每晚去往张本寨村东、赤瑞湖边的祖遗古柏山房念书诵诗,其父亲夜深必去督查作业 。后从学于星聚馆、龙泉书院,学问精进 。家学修养,庠序熏陶,加之自身勤学多思,造就张汉“为文风发泉涌,千言立就”,杭世骏、齐召南皆交口称服 。

为官勤谨 清廉直言

张汉人品端醇,为官勤谨平恕、清廉直言 。任河南府知府时,河南荒旱,饿殍遍野,卖儿卖女者众,而督抚官员抱着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“报喜不报忧”的为官之道,只报丰收不报灾情,反以假惺惺面目,令州、县设法捐廉俸赈济灾民,因受灾面广,历时又长,州、县官员薪杯水车薪,而巡抚雅某反报岁丰民安 。张汉查明真情,为民请命上《陈条河南荒歉状》,谴责河南督抚坐视民逃亡,屯膏敛怨,失宣上德而达下情之职 。同时旁敲侧击,鞭策天子救民之急:“我皇上至仁如天,爱民犹子,江南水灾,不吝数十万金钱登斯民于衽席之上 。河南旱灾如此,岂皇上独惜金钱不恤民命?”又举历史故事,揭露河南督抚弄虚作假、欺君害民事实,申饬若视黎民逃亡、官逼民反,“将来廑皇上之忧,费皇上之金尤不可数计” 。不料,张汉所上奏疏被当道从中扣压,河南灾民无法获数,张汉亦因直道难容,被权解组归乡 。

二次为官 为民兴利

乾隆丙辰(1736)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登位,为广揽天下英才,开博学鸿词特科,收揽天下人才 。张汉被召试策论,以“诗精详”为御定二品级三名,第二次入翰林院,复授检讨,迁任山东道御使 。

张汉巡察各地,为民兴利,冒死请命,又上《请设流官拣贤员疏》《请严禁四川省咽匪以杜后患疏》《请疏通江汉水利疏》《请祀孝子贤良祠疏》等奏疏,皆为关系到国计民生、品德民俗的大事 。

清廉传家 重视人才

张汉清廉传家,生活清苦 。他的儿子不堪其苦,致书于京,他复函说:“得尔书言近况甚苦,尔之所苦,吾之乐也 。”以“良药苦口利于病”申饬儿子,要先苦此后甘 。在他告老归乡后,吟诗无纸,便取谏稿之背书之;嗜茶无资,以夫人纺织之余购之 。民间素有“月槎清节”的种种传说 。张汉生平勤学不倦,重文才而轻名利 。石屏松村石林寺,旧时有他题书的“来爽亭”匾联,联云:笑红尘渴利渴名,喝一勺之多,如冰斯冷;爱白泉饮廉饮让,写十年之书,与水同清 。这副楹联恰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。

张汉诗文有雄才,出口成章,挥笔成文,著作甚丰 。主要有《留砚堂诗集》《留砚堂文集》 。张汉有多篇诗词传世,如《秋夜》:

烟深卧阁草凝愁,冷梦惊回几度秋 。

悬壁四山云上下,隔帘一水月沈浮 。

翩翩影落飞鸿雁,皎皎光寒静斗牛 。

前路客归萤点点,边城夜火似星流 。

《万里云程歌》有多首,下为其中之一:

留情野草集杨老,豆腐清平人说好 。

试向重安江上渡,黄平问宿天仍早 。

别的,张汉另有《西五县纪行》文,他结合所到之处,对杜甫诗《石壕吏》写作所在,对韩愈诗句“云横秦岭家何在”等作了详恰考证;又有《嵩阳书院敬思碑记》写河南登封太室山麓嵩阳书院的建置、历史及登封人才名士,反应教育出英才 。也足见张汉学识广博、贯古通今 。

清咸有年间两广总督吴文鎔在题石屏玉屏书院联序中称:“临安山水人物甲于通省,而石屏尤为临安之冠 。乾隆丙辰举翰林而入鸿博者,滇南惟张月槎一人,即州人也 。”督学杨世谷题联:“宝秀环开,知此地素称材薮;菁莪再造,愿诸生共衍薪传 。”别的,张汉书法亦精,是石屏书艺名流中的佼佼者 。


上一条

以案为鉴丨贪欲无度 “囚笼” 自筑

Nov 13, 2023 11:28:42 AM

下一条

玩物丧志 由风及腐

Nov 1, 2023 9:13:01 AM

分享到

微信扫码分享
网站地图